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教师对自己能够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 )。
A.管理能力 B.组织能力
C.教育能力 D.教学效能感
2.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 )。
A.形势思维 B.抽象思维
C.集中思维 D.发散思维
3.英语老师提倡早晨背单词,避免了( )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双重抑制 D.多重抑制
4.某生对事物的观点易受老师、同学影响,善于察言观色,属于( )。
A.深思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场独立型
5.教师短时间提供大量信息,即使认知能力强的学生也会吃不消,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属于( )现象。
A.认知超载 B.感知超载
C.记忆超载 D.理解超载
6.如果教师把语言看作一种技能、一种习惯,想通过大量机械模仿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语言,那么他在外语课堂中很可能会采用( )进行教学。
A.语法翻译法 B.听说法或情境法
C.认知法 D.交际法
7.学生打人,一意孤行往往在( )后产生。
A.应激 B.焦虑
C.失望 D.挫折
8.知道“先乘除,后加减”但“11+3×7”仍把11与3加起来再乘7,受到( )影响。
A.定势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9.下列关于教学方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教学方法就是教法 B.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C.教学方法就是学法 D.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学法和教与学的方法
10.如果教学内容是线性的,可以通过按年代发展或从起源出发的方法来组织。这是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中的( )。
A.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B.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C.按事件发展的规律来组织 D.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参考答案】
1.D
【解析】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故本题选D。
2.D
【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故本题选D。
3.A
【解析】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老师提倡早晨背单词,是为了防止前摄抑制。故本题选A。
4.B
【解析】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故本题选D。
5.A
【解析】认知超载又称为认知负荷理论是Sweller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主要从认知资源分配的角度考察学习和问题解决。Sweller等人认为,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若所有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个体拥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引起资源的分配不足,从而影响个体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这种情况被称为认知超载。故本题选A。
6.B
【解析】听说法的观点是:外语学习是一个通过“刺激—反应—强化—重复”形成习惯的过程。题干中教师想通过大量机械模仿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语言,那么他很可能会采用听说法或情境法。故本题选B。
7.D
【解析】小学生在挫折情境下,常会产生打人毁物、一意孤行的行为。故本题选D。
8.A
【解析】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题干中学生仍然保持先前的计算习惯来作题,体现了思维定势。故本题选A。
9.B
【解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比较选项可知,选项B教学方法就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符合教学方法的内涵。故本题选B。
10.C
【解析】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教学内容,指如果学习内容是线性的,可以通过向前的、进化的、按年代发展或从起源出发的方法来编排。这样的组织方式与研究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和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顺序相一致,符合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能使学习者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