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作品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是( )。
A.《辛德勒名单》
B.《静静的顿河》
C.《智取威虎山》
D.《战争与和平》
【答案】A。本题考查人文知识。二战时间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A项《辛德勒名单》是以二战为背景的小说。A项正确。B项《静静的顿河》是俄国天才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记录的是1912到1922年俄国特色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生活,时间在二战之前。B项错误。C项《智取威虎山》是以1946年解放战争为背景的京剧作品。C项错误。D项《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描写19世纪初俄国人民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的小说。D项错误。因此,选择A选项。
2.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与下列说法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方成江海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答案】C。本题考查哲学知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是强调量的积累,是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休运用。“一若不慎,满盘皆输喻指关键性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性影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千河“喻指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喻指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也喻指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这三者都与题干不符,只有C项体现量的积累,与题干相符。因此,选择C选项。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反映的我国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是( )。
A.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D.同仇敌忾,抵御外强
【答案】A。本题考查人文知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意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会受到祸害而躲开。这与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涵义一致。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强调的是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强调的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传统。“同仇敌忾,抵御外强”强调的是团结一致、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传统。因此,选择A选项。
4.我国《合同法》中经常出现“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这一表述,它体现了民法基本原则中的( )。
A.平等原则
B.意思自治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答案】B。本题考查法律知识。平等原则是由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决定的,是指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及适用法律的平等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体现当事人的意志,排除他人强迫、欺诈及其他不当影响和压力,自己做主。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按照诚实不欺、信守诺言的道德准则平衡当事人之间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的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要旨,就是要求民事活动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题干中的表述,反映的是法律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表示,体现的是意思自治原则。因此,选择B选项。
5.甲欲杀乙,某日携带炸药前往乙家要炸伤乙,乙刚好出差不在家。甲蹲守一夜后未见乙归,就没有将乙家炸毁。甲的行为属于_____。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答案】A。本题考查法律知识。犯罪的形态分为完成状态(犯罪既遂)与未完成状态(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预备)。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按预定计划实施了犯罪行为并发生了犯罪结果。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后,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它只能发生在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后。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地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可以分为预备阶段的中止与实施阶段的中止。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未能着手实行的是犯罪预备。案例中,甲携带炸药前往,但尚未着手实施具体的杀人行为,仍处于犯罪预备阶段,因为甲的意志以外的因素使他无法着手实施犯罪行为,这构成了犯罪预备。因此,选择A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