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公基

首页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 > 备考技巧 > 公基

2021福建事业单位招聘公基常识:关于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

华图教育 | 2021-08-25 10:23

收藏

  科举之前的官员选拔制度

  作为古装言情屌丝逆袭迎娶白富美的标准配置,科举制度已经是现代人最熟悉的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方式。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却不是唯一的人才选拔制度。

  在秦朝建立之前,“世袭”制度是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天子之下有诸侯、卿、士,这些人的权力地位均依照血缘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后来秦国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世袭罔替”才逐渐被打破。

  汉朝从汉武帝开始,民间选拔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徵)辟制”。前者是自下而上,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后者是自上而下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为“征(徵)”,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即为“辟”。

  三国时期的曹魏,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选拔人才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因此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科举制度的开创和确立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举“贤良”;隋炀帝以“试策”取士,设进士二科,由此开启了科举取士的道路。

  唐朝是科举制度逐渐确立和完善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科举名词。

  进士: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的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两科,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举人: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而由乡贡入京应试者便通称为举人。

  春闱:唐朝时,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

  殿试:武则天时期,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

  武举: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武举,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安史之乱中战功赫赫的大将郭子仪了。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