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季度,昆明市三个贫困县(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平均在1.5%以上,高于全市1.4%的平均水平。”5月15日,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毕强在2020年昆明市两会集中访谈中,对昆明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战略基础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2019年,昆明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47亿元、增加值278亿元,分别增长5.6%、增长5.5%,增速高出全国2.5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6元,增长9.8%,三个贫困县区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10%以上。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战略基础方面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健全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产业扶贫深入推进、农业产业成效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展现新风貌、农业发展基础夯实以及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几个方面。
产业扶贫方面,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寻甸县、东川区、禄劝县10个特色产业发展,全市三个脱贫摘帽县(区)产业发展覆盖率达100%;提高扶贫产业组织化程度,参与培育发展带贫新型经营主体791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万余户、33万余人;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在三个脱贫摘帽县(区)开展马铃薯保险试点工作外,在全市推广能繁母羊保险试点,新增稻田养鱼保险和当归种植保险两个地方性特色农业保险试点,逐步推动各类特色产业发展保障的政策化和常态化。
农业产业成效主要体现在,围绕花卉、林果、蔬菜、山地牧业、特色水产、中药材及茶叶、咖啡等“6+2”重点产业,加快构建“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乡村产业体系,晋宁区(花卉)、寻甸县(肉牛)创建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培育打造了19个产业强镇项目,1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78户,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达2.45:1(不含烟草);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511家、家庭农场17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447个。
毕强表示,今年昆明市农业农村局要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三农”各项工作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乡村振兴,突出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衔接,推动政策、机制、内容、改革等四个方面的衔接,促进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扶志扶智向人才振兴转变、素质提升向文化振兴转变、环境改善向生态振兴转变、阵地建设向组织振兴转变,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从推动政策衔接,着力构建制度保障;推动机制衔接,着力建立乡村振兴分类推进机制;推动内容衔接,着力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推动活力释放,着力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四个方面着手相关工作。
在乡村五大振兴方面,在全力以赴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同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内容的衔接。加快农业品牌培育,巩固晋宁、寻甸“一县一业”省级示范创建成果,组织开展3个市级“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活动,做强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品牌;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要求,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集约度、高科技含量的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培育和打造一批全省著名、全国驰名乃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的昆牌、滇牌农产品。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年底全市力争改建行政村公325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75497座,6个一类县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0%以上、6个二类县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85%以上、3个三类县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稳步提高,全市村庄力争达到农村人居环境1档标准以上。
同时,在农村重点改革任务方面,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宜良、富民等县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基本完成全市改革任务。支持晋宁区昆阳街道大新村、六街镇龙王塘村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100个家庭农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培育认定高素质农民3000人。(昆明信息港 记者劳学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来源:https://3g.163.com/news/article/FCN2U32T0550069O.html?from=history-back-list